《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pdf(30页珍藏版)》请在工友文库上搜索。
1、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采购 地图 |VIP新客立减2元百度文库教育专区初中教育理化生初二理化生首页分类精品内容申请认证机构合作频道专区 会员中心新课标物理教案新课标物理教案 -1-1- 第二章、光现象第二章、光现象 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颜色颜色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c3 310108 8m/s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
2、三原色是不同的。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 2、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
3、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知道颜色、颜料之迷。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
4、阳光、日光灯、电视等。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进行新课: 1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 1) 、自然光源、自然光源 (2 2) 、人造光源、人造光源 2 2、探究:光的传播、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演示试验: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演示试验: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演示试验: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5、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 3、光的速度:、光的速度: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2-2-讨论:光有没有速度?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 c3 310108 8m/sm/s,是宇宙中,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利用对比说明:3434 页图示页图示 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 4、
6、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问答: (1 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 5、颜色:、颜色: (1 1) 、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 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 2) 、颜色之迷:、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透明物体
7、: (3 3)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 4)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课本后练习。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
8、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知道光路可逆。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 2、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通过试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重、难点: 理解光的反射
9、规律的内容。理解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3-3-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器材:教学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一、前提测评: 1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传播的。 2 2、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闪电与雷声虽然同时产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而后 听到雷声,这
10、说明了什么?听到雷声,这说明了什么? 3 3、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 8min8min 的时间,那么太阳到的时间,那么太阳到 地球的距离是多少?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二、导学达标: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引入课题: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入我们的眼睛。例如:蜡烛、日光灯、电视等。 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学生探讨: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为什么也 可以看的见?可以看的见? 进行新课:进行新课: 1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
11、射光。 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是因为这 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 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举例说明:不同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 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 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P39) 结果:填入下表结果:填入下表 角角 i i角角
12、 rr第一次第一次 第二次第二次 第三次第三次 结论如下:结论如下: 3 3、光的反射规律:、光的反射规律: i i rr 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 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法线:垂直镜面的直线(虚线?实线?) (1 1)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演示试验:光路可逆,得到结论如下: (2 2)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练习:物理套餐练习:物理套餐 P30P30 作图题作图题 4 4、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下、试验:两种反射,得到定义如
13、下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4-4-(1 1) 、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漫反射:表面凹凸不平的反射 (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反射光线朝各个方向) (2 2) 、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 (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平行光线射入,光线平行射出) 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探讨: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上面的反射规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5 5、光的反射的应用: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光的反射的应用:
14、学生举例(注意黑板反光问题) 3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200 字以上)字以上)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15、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 2、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试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观察试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
16、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重、难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1 课时课时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5-5-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一、前提测评: 1 1、光是沿、光是沿 传播的。传播的。 2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
17、么是漫反射?、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3、 作图作图 二、导学达标: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引入课题: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进行新课: 1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步骤: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能得出
18、什么结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讨论、归纳结论:分析、讨论、归纳结论: 2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 1)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 2)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 3、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原理: SS (1)(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 2) 、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 成像?如何成像?成像?如何成像? 4 4、球面镜:、球面镜: (1 1) 、凸面镜:可以使光线
19、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 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 2) 、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 车灯车灯 成什么像?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3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完成物理套餐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完成课本后习题。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
20、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6-6-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200 字以上)字以上)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第四节、光的折射第四节、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 2、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 3、情
21、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一、前提测评: 1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 传播的。传播的。 2 2、光在传播的过程
22、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面发生 ,其反射角,其反射角 入射角。入射角。 3 3、作出反射光线、作出反射光线 二、导学达标: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引入课题:现象:筷子折了、图像通过玻璃后变形了? 是是 什么原因?什么原因? 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的直线传播均匀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 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光的传播不是直线吗?同学们猜一猜 进行新课:进行新课: 1 1、试验:、试验: 空气空气 界面界面 水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先让学生猜想
23、: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结果: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7-7- 空气空气 界面界面 水水 2 2、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 (1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 线向法线偏折。线向法线偏折。 (2 2)试验:)试验: 空气空气 其他介质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结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 3) 、试验:、试验: 光垂直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光垂直
24、界面射入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4 4、有关现象:、有关现象: (1 1) 、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水中的物体上升:做图说明 (包括水变“浅”(包括水变“浅” 、筷子“折”等)、筷子“折”等) (2 2) 、海市唇楼:做图说明、海市唇楼:做图说明 3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完成课本练习。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00200 字以上)字以上)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第五节、看不
25、见的光第五节、看不见的光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知识和技能、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 2、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8-8-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
26、、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重、难点: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教学器材: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1 课时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一、前提测评: 1 1、白光是由各种、白光是由各种 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混合而成的,把白光分解成各色光 的过程叫的过程叫
27、 。 2 2、完成光路图:、完成光路图: 空气空气 AA水水 BB二、导学达标: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引入课题:利用三棱镜,可以把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 光:光: 红、红、 橙、橙、 黄、黄、 绿、绿、 蓝、蓝、 靛、靛、 紫紫 进行新课:进行新课: 1 1、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不可见光不可见光 可见光可见光 不可见光不可见光 红外线红外线 红、红、 橙、橙、 黄、黄、 绿、绿、 蓝、蓝、 靛、靛、 紫紫
28、紫外线紫外线 2 2、红外线:、红外线: 、阅读课本、阅读课本 5050 页的内容,并归纳。页的内容,并归纳。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 、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教师注意指导) 3 3、紫外线:、紫外线: (1 1) 、阅读课本、阅读课本 5151 页的内容,并归纳。页的内容,并归纳。 (2 2)
29、、紫外线的来源?、紫外线的来源? (3 3)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4 4) 、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5 5) 、荧光效应。、荧光效应。 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学完上知识后,让学生讨论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教师注意指导)(教师注意指导)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9-9-3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30、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 (1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2)课本后练习。)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教学后记: 第三章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第一节 透镜透镜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1、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2 2、知道
31、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解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教学难点:如何解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纸(相当于光屏)教学用具:凸透镜、凹透镜、纸(相当于光屏) 德育教学目标:德育教学目标: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一、提问引入: 提问:请戴眼镜的同学摸一摸自己的眼镜,看看它有何特点?提问:请戴眼镜的同学摸一摸自己的眼镜,看看它有何特点? (透明、(透明、有
32、厚度且厚度不匀)有厚度且厚度不匀)我们把它叫做透镜。我们把它叫做透镜。它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这它有哪几种?各有何作用?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节课,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 二、传授新课:二、传授新课: (一)透镜的种类:(一)透镜的种类: 1 1、透镜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分为两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如(如 P56P56图图 3.13.11 1) 2 2、中间厚而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间厚而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中间薄而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二)透镜的主光轴、光心:(二)透镜的主光轴、光心: 1 1、主光轴:通过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
33、。、主光轴:通过两个折射球面的球心的直线。 2 2、光心:是主光轴上一点,光线通过它不改变方向。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光心:是主光轴上一点,光线通过它不改变方向。大致在透镜的中心。 (如(如P56P56图图 3.13.12 2) (三)透镜的焦点、焦距:(三)透镜的焦点、焦距: 1 1、实验: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实验: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 (如(如 P56P56图图 3.13.13 3) 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测量这个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
34、距离(焦距) ,并记录下来。,并记录下来。 换一个凸透镜,重做上述实验。换一个凸透镜,重做上述实验。 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述实验,纸上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述实验,纸上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不能)(不能) 2 2、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实验结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10-10-射到地面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叫平行光。射到地面的光线是互相平行的,叫平行光。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会聚到主光轴一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
35、光轴的近轴光线会聚到主光轴一点, 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 (如(如 图图 1 1)是实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发散,其反向)是实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近轴光线发散,其反向延长线会聚于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延长线会聚于主光轴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 (如(如 图图 2 2)是虚焦点。)是虚焦点。(都有两个)(都有两个) 焦距: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焦距:光心到焦点之间的距离。 (都有两个,如图)(都有两个,如图) 三、练习、作业:三、练习、作业: 四、教学后记:四、教学后记: 第二节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36、:教学目标: 1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2、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制作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教学难点:制作照相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自制的照相机。教学用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自制的照相机。 德育教学目标:德育教学目标: 1 1、能模拟照相机制作和使用
37、,获得成功的愉悦;、能模拟照相机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 2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一、提问引入: 提问:照相机,同学们都看到过,你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有何特点?教提问:照相机,同学们都看到过,你若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有何特点?教室中的投影仪,你观察过没有?我们在“有用有趣的物理(前言)室中的投影仪,你观察过没有?我们在“有用有趣的物理(前言) ”中曾经做”中曾经
38、做过有关放大镜的实验,过有关放大镜的实验,你还记得它吗?它成的像有何特点?这节课,你还记得它吗?它成的像有何特点?这节课,让我们共同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透镜。来学习一下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透镜。 二、传授新课:二、传授新课: (一)照相机:(一)照相机: 1 1、 (出示照相机实物)让同学们观察,得出认识: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它的(出示照相机实物)让同学们观察,得出认识:照相机前面有一个镜头,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 2、照相机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照相机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
39、小的像。的像。 (如(如 P58P58图图 3.23.21 1) 胶卷上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胶卷上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显影、定影,成为底片,再经洗印就是相片了。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显影、定影,成为底片,再经洗印就是相片了。 3 3、同学们自己制作模型照相机。同学们自己制作模型照相机。 (可讨论,(可讨论,5 5 分钟)分钟)比一比,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是)(是) 4 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
40、距”用“、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 u 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大于(大于 2 2 倍焦距用“倍焦距用“f f”表示时)”表示时) (二)投影仪:(二)投影仪: 1 1、展示实物:、展示实物: (如(如 P59P59图图 3.23.24 4) 2 2、演示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演示实验: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看到投影仪片上图案清晰的像。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看到投影仪片上图案清晰的像。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41、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 3、成像原理: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成像原理: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仪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4 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 u 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大
42、于焦距、而小于(大于焦距、而小于 2 2 倍焦距时)倍焦距时) (三)放大镜:(三)放大镜: 1 1、展示实物:、展示实物: (如(如 P59P59图图 3.23.25 5) 2 2、演示实验: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节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演示实验:把放大镜放在物体的上方,适当调节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细微之处。 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观察:像的大小、正倒。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 3、成像原理: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正、成像原理:放大镜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体通过这个凸透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立、放大的
43、虚像。 4 4、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讨论: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 u u”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表示)在什么范围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小于焦距时)(小于焦距时) 三、练习、作业:三、练习、作业:P59 1P59 1;2 2;3 3; 答:答:1 1、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白墙之间移动,在某个位置时,窗户外的景物能在、手持凸透镜在窗户和白墙之间移动,在某个位置时,窗户外的景物能在墙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墙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 2、能。有两个位置。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能。有两个位置。离
44、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两个像都是倒立的。是缩小的。两个像都是倒立的。 3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小水滴就成为一个凸透镜。用它、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小水滴就成为一个凸透镜。用它来观察书本上的字,字被放大了。来观察书本上的字,字被放大了。 四、教学后记:四、教学后记: 第三节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1、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教
45、学难点:1 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用具: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教学用具:光具座,蜡烛,光屏,凸透镜。 德育教学目标:德育教学目标: 1 1、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2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3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
46、实际的意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9/16/2019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 百度文库https:/ -11-11-一、探究问题的提出:像的大小、正倒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一、探究问题的提出:像的大小、正倒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来越小,像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来越小,像的大小位置如何变化? 二、猜想和假设: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及像的相对位置有关;二、猜想和假设: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及像的相对位置有关; 像的正倒可能与它跟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像的正倒可能与它跟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 三、探究实验步骤:三、
47、探究实验步骤: 1 1、在阳光下测定你所拿凸透镜的焦距。、在阳光下测定你所拿凸透镜的焦距。 让阳光透过凸透镜在纸上成一个最小的亮点,让阳光透过凸透镜在纸上成一个最小的亮点,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用用f f 表示。表示。 (f f 最好在最好在 2030cm2030cm 之间)之间) 2 2、一支蜡烛作物体,研究蜡烛所成的像。、一支蜡烛作物体,研究蜡烛所成的像。 3 3、用光屏来承接烛焰的像(如、用光屏来承接烛焰的像(如 P61P61 图图 3.33.32 2) (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在(注意:蜡烛、凸透镜、光屏应在同一直线上、且在同一水平高度)同一直线上
48、、且在同一水平高度) 4 4、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地方,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地方,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 ,使烛,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分别测量物体、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距离。 5 5、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大于焦距而小于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大于焦距而小于 2 2 倍焦距的位置,倍焦距的位置,重复上述步骤重复上述步骤(4 4) 。 6 6、继续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小于焦距的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继续把蜡烛移近到距凸透镜小于焦距的位置,观察像
49、的大小、正倒、虚实。 定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定义: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物距”用“u u”表示;焦距用“”表示;焦距用“f f”表示;像”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用“到凸透镜的距离,简称“像距”用“v v”表示”表示 四、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四、结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物距 u u 像距像距 v v 像像 的的 大大小小 ( (放大放大或缩小)或缩小) 像像 的的 正正倒倒 像像 的的 虚虚实实 物物 与与 像像是是 否否 在在同侧同侧 应用应用 u u2f2ff fv v2f2f 缩小缩小 倒立倒立 实像实像 异侧异侧 照相机照相机 f fu u
50、2f2f v v2f2f放大放大 倒立倒立 实像实像 异侧异侧 投影仪投影仪 u uffv v2f2f放大放大 正立正立 虚像虚像 同侧同侧 放大镜放大镜 五、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五、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它可以在光屏上显现出来,可使照相机底片感可使照相机底片感光;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光;虚像:是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像,它不能在光屏上显示,也不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能使照相机的底片感光。 六、练习、作业:六、练习、作业:P62P62 1 1;2 2; 1 1、